城市交通汽車化的發展有利也有弊,在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外,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交通質量、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生態環境等帶來不利影響。就道路交通安全而言,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2011~2014年,交通事故平均每年發起數量超過19萬件,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年均超過5.9萬人,直接財產損失年均超過10億元。就2016年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就達到了212846起,直接財產損失12.1億元。由此可見,保證汽車安全駕駛,加強汽車安全駕駛應急處理技術的研究至關重要。
1 汽車安全駕駛影響因素
實踐調查與理論研究發現,影響汽車安全駕駛的因素又很多,對其進行歸納與總結,可概括成人為因素與汽車自身因素兩大類,其中人為因素有可分為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兩種,具體分析如下:
1.1 人為心理因素。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汽車駕駛人員的心理狀況與汽車駕駛安全存在直接影響。例如,當汽車駕駛人員具備較好的心理狀態時,其思路較為清晰,頭腦清醒,態度端正,面對復雜路況或道路行駛障礙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在行動上快速反應,從而保證駕駛安全;當駕駛人員(尤其是長途運輸駕駛人員)具有較好的情緒時,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枯燥的工作,時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從而提升駕駛安全性;當駕駛人員具備豐富的駕駛知識與經驗時,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保證駕駛的安全性與穩定性[1]。
1.2 人為生理因素。在汽車駕駛工程中國,對教師人員感官(眼睛、耳朵、鼻子等)的靈敏性要求相對較高,需要教師人員通過感官感知獲取各種信息,包括道理路況信息、車輛自身行駛情況信息等等,并通過神經將信息傳遞給大腦,由大腦進行信息分辨與處理,下達命令并由四肢執行命令[2]。與此同時,由于駕駛姿勢相對固定,在長時間駕駛過程中對駕駛人員肢體行動能力會產生一定影響,要求駕駛者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與精神力。一旦駕駛人員出現視覺疲勞、身體行動遲緩將出現安全隱患,引發汽車安全駕駛事故的發生。據浙江省廳交通管理局通報,2017因疲勞駕駛導致事故死亡的人數達到了1077人,占總體的2.5%。
1.3 汽車自身因素。汽車制動與轉向裝置適量對汽車駕駛安全存在至關重要的影響。通產情況下,在實際駕駛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如天氣變化、地質地形條件、交通道路環境等,汽車車輛行駛狀況將發生變化,需要駕駛者注重汽車情況的觀察與控制,對道路駕駛環境具有全面的掌握與了解,并在日常做好車輛養護維修工作。
2 汽車安全駕駛應急處理技術
為提升汽車駕駛的安全性與穩定,駕駛人員應明確認知汽車駕駛及其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汽車駕駛法律法規與要求,并在汽車行駛時嚴格遵守有關規定。
首先,嚴禁酒后駕車。即由于酒精中含有一定的乙醇會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從而導致人出現反應遲鈍、四肢行動不協調、情緒易沖動等現象的產生,因此在駕車出行之前駕駛人員不能飲酒。其次,不可疲勞駕駛。當人睡眠不足時,會出現精力不集中、意識模糊等現象的產生,從而以導致汽車安全事故的產生。對此,駕駛人員尤其是專業司機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與良好的睡眠質量(7~8h左右);注重飲食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斷提升自身體質;提升自我安全保護意識,采用激趣法進行身心的調控,戰勝疲勞;在發生疾病、身體狀況不佳時,影避免駕駛行為的產生;可利用疲勞預警裝置提醒自己進行適當的休息。
此外,嚴禁超載、超速。當汽車超載時,將對汽車制動性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嚴重者導致汽車剎車失靈、汽車方向難以控制等問題的產生,從而導致交通事故的產生。與此同時,當汽車超速時,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或特殊情況將難以控制汽車行駛狀態,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產生。對此,駕駛人員應嚴禁超載超速行為的產生。通常情況下,再高速行駛時需保證車輛時速在100km/h以內,并與前車保持100m以上的距離;在特殊天氣條件下,如雷雨天氣、大霧天氣,應打開汽車霧燈、前后位燈、近光燈等,并控制速度在60km/h左右。
另外,在汽車行駛之前,需做好汽車檢修與日常養護工作。包括汽車輪胎檢查、油液檢查、底盤檢查、油箱蓋檢查等等。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需時刻觀察汽車變化情況,根據汽車變化情況及時作出調整,保證駕駛安全與穩定。
汽車安全駕駛是保證汽車使用安全,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影響汽車安全駕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為因素占據重要比例。對此,駕駛人員在掌握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同事,應時刻保持警惕,豐富實踐經驗,嚴格遵守有關制度與規定;政府以及道路交管部門應加大教育宣傳與監督管理力度,提升公眾意識,規范公眾行為,從而保證汽車駕駛安全,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與影響。
電話
微信掃一掃